其他
China-Up人物专访:王凯:呼应转型新时代 践行发展新理念 促进海口新发展
在十万闯海人梦开始的地方,打造城市历史的特色记忆带,让人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017年2月,在海南岛北部有着“椰城”之称的海口,展开了一轮针对人居环境品质进行改善和功能更替的城市更新工作,一支能打硬战的“国家队”——中规院派出核心骨干和海口的城市建设者一起,打响了这场城市更新攻坚战。
海口三角池片区是本轮城市更新工作的亮点工程,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结束,更新成效显著,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就此China-Up记者采访了海口城市更新项目的总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副院长,请他就整体工作做了介绍并分享了心得感悟,欢迎分享。
China-Up: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4月将海南省三亚市作为首个试点城市,如今,被称为“三亚升级版”的海口(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双修工作成果斐然,对其他城市的双修工作起到了示范性作用。请您介绍下工作开展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王凯:海口双修是中规院三亚双修工作的延续和提高,我们称之为“升级版”,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口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推进。首先要说下双修工作的宏观背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到了一个转折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0年,开发区、新区新城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城市规划工作也是以空间供给为主要内容,增量规划成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规划工作的主旋律。
最近这10年,由于经济增速减缓,城镇化也进入中低速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城市的内涵式发展。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和“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服务均等、城乡一体”的要求是指导下一阶段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总要求,即在工作中我们要重新把握“量”,着力保障“质”。海口双修工作的主要任务正是以长远眼光谋当下行动,以环境品质提升为着力点谋划城市未来。
其次,从中规院的工作角度讲,我们在组织方式上做了一些创新。首先是制订了完整的框架,简单称为“1+6+1”,第一个“1”是规划统筹,也就是市区层面的系统统筹;“6”指6个专项组,在交通优化、棚户区改造、水体治理、城市增绿、文化复兴、品质提升六个方面重点突破;最后一个“1”就是项目统筹,所有的系统性分析最后还是要集中落到若干个具体项目的实施上。整个过程中,海口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布置工作,项目实施和推进都落实到具体部门,中规院是双修工作的技术总协调、部分项目的总设计。
第三,这次海口推行双修和海南省发展思路转变也有很大的关系,海南省今年是建省30周年,我们回过头来看海南这30年的发展思路也是在不断调整中的,我是1988年1月上岛的,到今年也是整整30年,根据我自己的体会,这30年的发展也是起起伏伏,变化不断。海南省是1988年4月获批设立的,当年海南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主线也不断变化,从搞工业、上石化、搞房地产到后来搞旅游,在80年代、90年代几次起伏波动。最近一些年来中央对它的要求更加明确,海南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目标也更加清晰,特别是在海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切实践行了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也转换了城市发展的动力,这很关键。
三角池片区改造后景观-1
以前我们把城市发展动力简单地理解成工业发展,转型时期我们需要认清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厘清发展的新趋势。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不充分”在新时期我们理解就是对新供给的需求越来越大,海南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拥有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从全国范围看都是条件最好的旅游、度假地域,所以海南省委省政府坚定地亮出生态文明这张牌,这是在认识上的一个大飞跃。反映到我们规划建设上,就是要以一种新的空间供给方式长期响应,就是要“补短板”,补齐城市的品质、环境、文化、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把以前“重外延轻内涵”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转到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与内涵上。
三角池片区改造后景观-2
城市双修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儿,不是我们几个规划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定是当地政府、专业人士还有老百姓、企业、NGO组织等几方面形成合力一起推进才能实现。在这里要强调下人民性的问题,我们规划师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首先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六个重点也是对着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去的,比如交通拥堵,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最深,每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路上堵不堵是一出门就能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再就是公共空间、公共环境的条件改善,海口的自然条件很好,拥有不少滨海、滨河、滨湖等条件良好的区域,这些地区是不是都对公众开放,是不是有好的品质,这都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另外,海南作为一个旅游省份,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前去旅游,开放空间是不是有特色也是我们做规划的出发点。
China-Up:今年是海南省建省30周年,同时也是设立经济特区30周年。海口方面非常重视双修工作,以此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重要任务,作为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请问海口双修工作在具体落实层面都包括了哪些内容?可否举个实例详细介绍下,谢谢。
王凯:这次我们的海口双修工作在滨海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棚户区、交通枢纽等涉及了不少具体改造点,最近完工的一个项目反响非常好,就是三角池片区的综合环境整治,三角池片区是海口中心城区的一个生态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具备3个特点,一是可达性强,在主城区的中心,人们可以方便地抵达;二是具观赏性,东、西两湖湖水清澈,还有湖心岛、小桥,无论是老人蹓弯还是孩子玩耍,这里都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开放空间;三是有历史记忆,这里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地段,紧邻海口老城骑楼老街,1988年10万人才下海南,找工作的人们聚集在此,把启示贴在东湖人才墙上,密密麻麻,这就是30年前闯海南的一个印迹,承载了一代闯海人的记忆。在这么一个我称之为“可达可观可念”的地方我们集中技术力量进行环境的品质提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三角池片区改造后景观-3
由于三角池是一个海口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我们用了一个词来描述,叫“最海口”,“最海口”不仅体现在公共性上,也体现在市井生活上,现在经常能够看到老人在这里跳广场舞,小孩在这里开心玩耍,年轻人在这里拍照等等。另外做环境整治和改造工作还是要抓关键点,三角池对海口的百姓来说就是个关键点,经过4个月时间的全面系统改造和整治,效果相当不错。清除了一定比例的私搭乱建,规范了广告牌匾,统一整治了建筑立面,采用米黄、白色等适合热带地区的颜色做为建筑底色,形成了水清岸绿、透气舒朗、清新朴实的空间环境。
东湖路界面改造前
东湖路界面改造后
博爱南路界面改造前
博爱南路界面改造后
需要强调的是,这次我们花很大力量是在做“减法”,没有涂脂抹粉地去做加法的东西,主要是琢磨场地环境、理解文脉记忆,把多余东西清理干净。比如塑造湖心岛上的绿化环境,并不是说要种多少名贵的树种就一定效果好,我们这次主要是打开视线通廊,提高可达性、实用性。当然,也做了一些净化处理湖水水质的工作;再就是提高亲水性,我们做了滨水步道设计,效果很好,老百姓在干干净净的水边上坐一坐、走一走、聊一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热带地区沿街住宅阳台开敞,外廊多又需要安全的问题,设计师动了不少脑筋,既统一清理了杂乱无章的栏杆,又借用当地热带植物花饰等元素,抽象简化,作为一种符号用在栏杆和建筑立面上,从住户的角度满足了安全的功能,从市民的角度看建筑整洁、美观,色彩协调,这都是一些细节。
东湖路界面改造前
东湖路界面改造后
China-Up:据我们所知,在海口双修实践工作过程中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根本出发点,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落脚点,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请您从这个角度为我们具体介绍下,谢谢。
王凯:这次从海南电视台、海口媒体对普通老百姓的采访效果看反映很好,之所以有几方面的收获,首先就是我们选取的这个点是对的,我们一定要聚焦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第二就是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老百姓比较满意。第三就是要考虑历史性,可怀念、可记忆,“记得住乡愁”,历史上的印迹要保留,甚至要创造性地恢复一些能够引起大家回忆的东西,湖心岛上原来有一组建筑,经过多年使用已很破旧,我们曾经做过几轮方案,一开始觉得这个房子不那么好看,干脆拆了重新建造,后来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和海口的主要领导经过反复商讨,最终觉得还是不能拆,虽然现在看建筑样式比较老套陈旧,质量不高,但是对于海口人来说它是80年代以来海口很重要的一个历史记忆载体。后来我们就将建筑整体保留,做了结构上的加固,将外立面、屋顶做了一系列处理,现在看起来的效果就是淡雅素净,老百姓很喜欢,海口的各级领导也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既征求了市民的意见,又听取了人大代表、老领导的意见,最终实现了多赢,政府赢得了声誉,老百姓赢得了优质的生活空间,对规划师来说实现了社会价值。城市规划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意义,经济上当然通过规划设计可以获得收益,但是本质上更多的是为老百姓服务,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项目要想成功,最难的是它的社会性。
三角池片区改造后景观-4
China-Up:您觉得从城乡规划工作的侧重点来讲,城市双修与城市更新的主要区别是?
王凯:城市更新是一个国际语境下的概念,我认为它是世界范围内城镇化成熟时期的一种主要的规划类型。从国际上讲,二次大战以后的40、50年代欧洲经历了战争重建时期,也是大兴土木,到了60、70年代,碰到和我们同样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能源紧缺、历史文化如何保护等等问题,所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工作,如英国伦敦的考文特地区、美国匹兹堡的转型与更新到纽约高线公园建设,都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人居环境品质进行改善和功能更替。之所以提起这段历史,是想说我们的社会也走过了简单扩张阶段,已经进入到小康以后的新发展时期了,现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空间品质的追求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这个时期城乡规划工作也要转变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我们的工作重心要更多地向提高城市品质这方面聚焦,所以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后,住建部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工作,2017年3月下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相继在湖南、内蒙、山西、云南、黑龙江等20多个省发布指导意见和技术导则,得到了地方的积极响应。海口、三亚的城市双修或者进一步讲就是城市更新工作对于整个规划界的意义重大,我们需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在全国层面实实在在地推广,一方面是落实十九大的新理念、新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道路交叉口改造前
道路交叉口改造后
China-Up:我院是以技术总承包的方式开展的海口双修工作,那么具体的工作组织方式是怎样的呢?
王凯:从技术团队的组织上来讲,我们中规院成立了一个多专业配合的综合工作组,包括规划、建筑、景观、市政、交通等专业,由不同的所和专业院组成工作班底,综合性规划是一起做,专项规划是深化做。地方上总的统领是海口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亲自抓,很给力,任务落实到相关的委办局等责任单位。我们制订了一个系统性的总体战略,是一个大盘子,具体细化到上百项工程都配备了相应的责任单位,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我们院也是相应的岗位或职责一直到所,到设计师。组织框架整体运行有效,海口方面反映良好,即将开展二期工作。
China-Up:海口双修是否可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面向的城市都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什么城市适合于用这个模式去做?
王凯:海口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城市更新和双修工作,我认为做为一个工作模式可以供其它城市参考,可能省会一类的城市、沿海地区的城市更便于推广一些,因为一般省会对城市的品质要求会高一点,推动的力度会大一些,沿海城市自然环境要素多元,海口双修中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手法,如治水、增绿等方法便于吸纳。当然,总起来说,双修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工作,因地制宜,结合地域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开展工作,有广阔的创新天地,我们也衷心希望各地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经验供我们学习提高。
China-Up: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相关链接:
•中规院人为海南建省30周年特别献礼: 海口城市更新给您一份“最海口”文化体验
海口市城市更新系列报道持续进行中......